近年來不論是寄養家庭或收養數都呈減少,然而這些再等一個家的孩子又該怎麼辦?(圖片來源/pixabay)「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擁有幸福的家!」但你知道嗎?在看不見的角落裡,仍然有一群孩子面臨到無家的困境。根據兒福聯盟的資料顯示,收養諮詢電話量從2013年的2000通到2017年僅1143通,五年來收養諮詢電話減少42%,伴隨的便是收養登記數降低,讓這些等家的孩子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等到願意伸手的家出現,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甚至超過2年的時間都還在找尋新家。0到6歲黃金收養年齡,等家孩子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社政單位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家裡成長,但從出養原因中,經濟狀況不佳與家庭無法提供照顧或教養占四成,可以了解到迫於現實許多家庭根本養不活自己生的親生骨肉。所幸,根據衛福部社家署2016年出養諮詢多達2834筆,最後有三成953筆提出申請,平均一天就有3個小孩即將失去家的依靠,而2017年,則有2483筆,最後有兩成522筆提出申請,減少到平均一天只有1.4位被出養。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孩子有一定的黃金收養年齡,2017年一整年,全台出養的兒少個案為267人,台人收養與跨國收養的比例各半,但一般來說,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有優勢。被收養的孩子中3歲以下,占當中的六成,而3歲到6歲占2成,尤其此現象在台人收養的部分更加明顯,0到6歲比例高達96%,然而,一般來說,機構當中等待收養的寶寶平均得等上6到8個月,才會找到合適的家。因此,這些孩子在等待新家的同時,也在與時間競逐。寄養家庭戶數逐漸減少,衛福部應友善統整資源除了收養狀況不佳外,寄養家庭的戶數也逐漸在減少。台灣在2011年修法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中,訂出兒少安置的順序依次為,親屬照顧、寄養家庭,最後才是安置機構。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衛服部數據顯示,2017年安置的兒少人數為4855人,其中僅3成由寄養家庭照顧,近7成被送到安置機構,相較美國7成由寄養家庭照顧,僅7%送到安置機構,比例明顯失衡。糟糕的是,未來情況恐加劇,根據資料統計,台灣的寄養家庭戶數大多維持在1200戶左右,2007年寄養家庭新增戶數有193戶,10年過去,2017年申請戶數僅剩70戶,只剩原來的36%,再加上在同年退出79戶,寄養家庭戶數形同減少,。面對寄養家庭荒,監察委員在今年8月就曾指出,除了國人觀念改變且寄養父母逐漸外,安置費用不合理成為一大主因。針對補助部分,衛福部訂有補助費用最低參考標準,一般寄養費用以最低生活標準費用乘1.8倍,身心障礙或極度受虐孩子的費用則是2倍,但各縣市金額落差達5000元以上,且僅台北市、金門縣、連江縣符合中央標準。對於這些孩子衛福部應友善統整資源,而民眾也可以發揮愛心,藉由協助機構來實際幫助到這些還在等待能夠接納自己家庭的孩子,以兒福聯盟為例,106年度的「搶救生命 棄兒不捨-出養兒童生活照顧基金會」專案,募款收入扣除總支出後,還負債439萬多,期待大眾一起搭建無家孩子的避風港。更多信傳媒文章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gjghjdghf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